1. <ol id="6pm22"></ol>

    <track id="6pm22"><em id="6pm22"><del id="6pm22"></del></em></track>
    <legend id="6pm22"><li id="6pm22"></li></legend>

    <span id="6pm22"></span>
    <legend id="6pm22"></legend>

    1. 返回上一頁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新聞動態> 行業動態

      碳中和背景下的綠色金融手冊

      發布時間:2022-01-06 12:00:00

      6152eebc61acb8c1e2a6e6991246545f.jpg

      【正文】

      綠色金融雖然并非新鮮事物,但正像工業化進程中的城市化過程給金融機構帶來了大量的市政類、房地產類業務機會一樣,未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過程中同樣會帶來大量的綠色金融業務機會。不過傳統工業化進程的主要支撐便是鋼鐵、煤炭等高碳行業,而“碳達峰、碳中和”本身恰恰帶有反工業化進程的內涵,其主要方向便是抑制高碳行業、推動清潔能源與綠色行業發展,這樣一種看似相反的過程對政策及實踐層面的要求顯然更高,也更需要政策層面的強力支持與持續支撐。

      一、基本情況

      (一)碳中和及其背景下的綠色金融業務將成為未來政策的主要著力點

      2020922日,總書記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宣布我國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隨后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均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達成進行了部署,并提出了很多需要實現的量化目標。因此可以預見,“3060”目標的實現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構成部分,亦是一項政治任務??紤]到這一過程中,大量的資金投入是必面的,因此碳中和及其背景下的綠色金融業務亦將成為未來政策的主要著力點。

      圖片

      4d1cad0105c16049573a1c89b43a80f1.jpg

      (二)明晰何為碳達峰與碳中和?

      1、20151212日,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一致通過的《巴黎氣候協定》(之前的相關文件分別為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致力于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同時計劃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全球溫室氣體人為零排放。

      請注意《巴黎協定》是在奧巴馬執政時期簽署的,但在TrumpBiden時期略有反復(如Trump時期退出、Biden時期重返)。

      2、碳達峰(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后再慢慢減下去。需要說明的是,碳達峰目標達成之前并不意味著高碳行業仍然可以快速增長,而是高碳行業的碳排放增速逐步趨于0。

      3、碳中和(Carbon Neutral)是指凈零排放(排放規模=吸收規模),即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所必須的碳排放,通過森林碳匯和其他人工技術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從而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凈增量為零。

      (三)應認識到中國完成“3060”目標任務較為艱巨

      1、化石能源是碳排放的主要載體,而目前我國能源消費結構還是以傳統能源為主,化石能源消費總量接近85%,其中煤炭占比超過50%、石油占比約為20%、天然氣不足10%。因此若要實現“3060”目標,任務非常艱巨,意味著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需要大幅降低,這對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來說,需要真正轉變粗放發展方式。

      2、雖然中國設定的碳達峰和碳中和時間進度落后于其它主要經濟體(大部分經濟體在2050年及之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但是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之間僅相隔30年,較其它經濟體普遍在40年以上來說,我國緩和的時間比較窄。

      3、“3060”目標的實現沒有捷徑可走,即控制化石能源消費,但化石能源是工業化進程中的必須要素投入,因此“3060”目標和工業化進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相互排斥的。不過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能源消費總量仍處于上升通道,而離完成碳達峰目標僅剩10年的時間,時間緊、任務重。

      所以我們看到目前主要是發達經濟體在為碳中和作出努力,而諸如印度、俄羅斯等發展中國家在“碳達峰、碳中和”這一目標上尚比較猶豫,這主要是因為一旦明確碳中和目標,則意味著該經濟體的工業化進程將會受到較大影響。

      392a0aa82304ae459fc4ef0c0938f76a.jpg

      (四)“3060”目標的實現需要巨大資金投入,金融體系作用很大

      3060”目標的實現需要巨大資金投入,如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測算認為碳中和在未來幾十年會帶來138萬億人民幣的低碳投資需求,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委員會主任以及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共同主席馬駿則認為未來低碳投資是數百萬億的級別。

      因此如此巨大的資金需求,僅靠政府資金是不可能的,需要包括金融體系在內的市場資金充分參與,這大概也是綠色金融會在“3060”目標的實現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的主要原因。

      (五)綠色低碳行業屬于戰略新興產業

      綠色低碳行業是碳中和目標達成過程中的重點支柱產業,隸屬于戰略新興產業。這里的戰略新興產業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海洋經濟、新材料以及生物醫藥等領域。十四五規劃綱明確提出2025年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超過17%(比十三五高出2個百分點)。

      以公布了相關數據的深圳為例,其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其GDP的比例已經高達37%以上(其中,綠色低碳增加值占其GDP的比例達到4.43%)。

      e67c958ef8212c5d30c2b57cee11e32c.jpg

      二、“3060”目標的政策傾向性比較明顯,未來高碳行業的違約率會顯著上升

      (一)“3060”目標的實現對煤炭電、鋼鐵、水泥、石化、鋁業等高碳行業較為不利,而對風電、太陽能發電、電化學儲能、特高壓傳輸、新能源汽車、碳交易等有助于推動“3060”目標實現的領域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這方面,政策支持的傾向性比較明顯,具體可以參見《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0年版)》(20207月發布了征求意見稿、今年即將發布正式稿)。

      (二)“3060”目標會使相關行業的經濟損失增加,導致高碳排放行業的資產價值下降,從而會影響到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也即未來高碳行業可能會出現很多壞賬。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便曾指出目前違約率為3%左右的煤電貸款在十年后可能會變成20%以上。

      這主要是因為碳中和目標意味著政府會大幅削減市場對煤電、鋼鐵等高碳行業的需求,大力鼓勵清潔能源的發展,從而導致高碳行業的新增融資渠道和存量融資的還本付來源均受到限制。

      顯然,除限制募集資金用途、限制高碳行業的傳統融資需求外,對于行業的判斷實際上有兩個,一個是政策較為鼓勵和支持的新興綠色產業以及主動進行轉型升級的傳統高碳行業。

      三、綠色金融相關政策信息梳理分析

      (一)概念梳理:綠色金融(體系)、綠色金融業務與綠色金融業績評價

      我們統計了約20份與綠色金融有關的政策文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綠色金融(體系)的內涵。事實上目前各類政策文件主要涉及到綠色金融、綠色金融體系、綠色金融業務以及綠色金融業績評價等詞匯,大致內涵如下:

      1、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系統保護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2、綠色金融體系是指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產品、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關政策支持經濟向綠色化轉型的制度安排。

      3、綠色金融業務是指金融機構開展的符合綠色金融標準及相關規定的業務,具體包括但不限于綠色貸款、綠色證券、綠色股權投資、綠色租賃、綠色信托等。

      4、綠色金融業績評價是指央行及其分支機構依據相關政策規定對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務開展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并依據評價結果對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實行激勵約束的制度安排。

      221873419418e62a3e21eb383208f865.jpg

      (二)綠色金融總體政策框架

      目前綠色金融相關政策信息較多,不太容易辨析。

      1、綱領:一個意見+一個法律法規

      12016831日,央行、財政部、發改委、環境保護部、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聯合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應作為總綱領,這是全球首個由中央政府部門制定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

      220201029日,深圳發布的《綠色金融條例》是我國第一部綠色金融法律法規,也是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具體實踐。

      2、指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

      除深圳在綠色金融方面先行先試外,還有兩個政策要點作為綠色金融的指引:

      12017年以來,國務院先后批復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甘肅六?。▍^)九地開展了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踐,央行、發改委、財政部、環境保護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七部門亦聯合發布了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總體方案。

      2202078日,央行、發改委和證監會聯合發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0年版)》(征求意見稿)近期將發布修訂后的正式稿(據悉將會刪除化石能源相關內容),這將是各類綠色金融工具在實踐中的主要服務參考。

      3、規范性文件:各類綠色金融工具的具體機制

      目前的政策文件對綠色信貸、綠色金融債券、綠色債券(含銀行間與交易所)、非金融企業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綠色信托以及綠色投資等綠色金融工具進行了明晰和規范。此外2016831日央行、財政部、發改委、環境保護部、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聯合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亦明確綠色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綠色信貸、綠色投資、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各類碳金融產品等。其中,碳金融產品主要包括碳遠期、碳掉期、碳期權、碳租賃、碳債券、碳資產證券化、碳基金以及碳排放權期貨交易等等。

      098ea373d2d14a80efd68bdc9d30db04.jpg

      (三)政策層面主要有哪些舉措或導向?

      詳細看過各類政策文件后會發現,政策層面的主要導向是鼓勵或引導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各類社會資金主體進入綠色金融領域。

      1、綠色信貸是主力

      1)綠色信貸支持的項目,可按規定申請財政貼息支持。這個政策其實很多地方已有實踐,如廈門市金融辦于2017年便對綠色信貸項目貸款貼息、綠色信貸風險補償等出臺過專門文件。

      2)鼓勵金融機構設立專門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分支機構、事業部等。

      3)創新綠色信貸品種,推廣新能源貸款、能效貸款、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權質押貸款等能源信貸品種,創新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綠色生產、綠色建筑、個人綠色消費等綠色信貸品種.

      4)探索將綠色信貸納入宏觀審慎評估框架,并將綠色信貸實施情況關鍵指標評價結果、銀行綠色評價結果作為重要參考。重點統計、分析綠色信貸余額和比重、違約率、綠色信貸資產分布和質量,以及綠色貸款的環境效益等。

      5)金融機構應配套綠色信貸專項規模,對客戶的環境和社會風險進行分類,開展相應風險評估,建立綠色信貸客戶名單,形成支持綠色信貸等綠色業務的激勵機制和抑制高污染、高能耗和產能過剩行業貸款的約束機制。

      6)鼓勵金融機構使用環境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等方法和工具,對金融機構在氣候變化、環境監管和可持續發展等壓力情況下面臨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其他金融風險進行量化分析,并在資產配置和內部定價中予以充分考慮。同時鼓勵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對環境高風險領域的貸款和資產風險敞口進行評估,定量分析風險敞口在未來各種情景下對金融機構可能帶來的信用和市場風險。

      2、針對各類金融機構

      1)支持信托金融機構采用資金信托、慈善信托或者服務信托的方式,通過ABS、產業基金、股權投資、可轉債投資等形式,為綠色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2)鼓勵金融租賃機構開展綠色資產、大型成套設備等固定資產融資租賃業務,支持企業綠色運營。

      3)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綠色金融債券。

      4)鼓勵金融機構承銷綠色公司債券、綠色企業債券、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綠色資產支持證券、綠色擔保支持證券等。

      5)支持金融機構開展環境權益抵押和質押融資業務、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碳交易市場跨境交易業務。

      6)鼓勵相關金融機構以綠色指數為基礎開發公募、私募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滿足投資者需要。

      7)引導各類機構投資者投資綠色金融產品。

      8)中央財政整合現有節能環保等專項資金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發起區域性綠色發展基金,支持社會資本和國際資本設立各類民間綠色投資基金。

      這里需要特別提及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政府為產業基金),這是一家成立于20207月,由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發起,出資方包括財政部、長江經濟帶11個省份、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的政府產業類基金。

      451d6c529dc1f53e7deb284ec327ebc6.jpg

      3、針對綠色債券和其它金融產品

      1)擴大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參與機構范圍,探索高效、低成本抵質押權變更登記方式,提升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流動性。

      2)明確發行綠色債券籌集的資金專門(或主要)用于綠色項目,支持符合條件的機構發行綠色債券和相關產品,提高核準(備案)效率。

      3)支持地方和市場機構通過專業化的擔保和增信機制支持綠色債券的發行,研究制定有助于降低綠色債券融資成本的其他措施。

      4)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

      5)發展基于碳排放權、排污權、節能量(用能權)等各類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推動環境權益及其未來收益權切實成為合格抵質押物,發展環境權益回購、保理、托管等金融產品。

      4、針對央行及相關機構

      1)通過優惠利率、綠色專項再貸款等支持工具,激勵金融機構為碳減排提供資金支持。

      2)繼續增加對綠色債券的配置,控制投資高碳資產,在投資風險管理框架中納入氣候風險因素。

      3)在對金融機構的壓力測試中,系統性地考慮氣候變化因素。

      4)修訂完成《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刪除化石能源相關內容,同時爭取年內出臺一套共同的綠色分類標準。

      5)碳中和目標將會影響貨幣政策空間和傳導渠道,擾動經濟增速、生產率等變量,導致評估貨幣政策立場更為復雜,央行亦會作適時調整以應對。

      5、針對銀保監會及相關機構

      1)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提高綠色信貸不良容忍度;

      2)探索有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設置總體資產風險權重下限的基礎上開展降低綠色資產風險權重和提高棕色資產風險權重的試點;

      3)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綠色技術創新開展投貸聯動業務;

      3)推動綠色保險產品創新,為綠色保險產品備案提供便利;

      4)指導保險業金融機構建立綠色投資制度,開展綠色投資;

      5)其他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措施。

      6、針對證監會及相關機構

      1)在同等條件下為綠色企業開辟優先上市輔導便利通道;

      2)引導降低綠色股票、綠色債券交易手續費;

      3)引導開展國際合作,引進境外綠色投資者投資綠色債券;

      4)鼓勵證券公司承銷綠色債券,將承銷綠色債券作為證券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納入評價范圍;

      5)其他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措施。

      四、主要綠色金融產品現狀剖析

      (一)綠色債券:存量888只、規模合計9107.53億元

      截至2021322日,我國共有綠色債券888只,規模合計9107.53億元(根據央行公布的信息、這一數值位居全球第二)。進一步,綠色債券可分為金融機構發行的綠色金融債和非金融企業發行的綠色債券。

      1、綠色金融債券:存量96只、規模合計3368.70億元

      1)綠色金融債券目前共有96只(占全部金融債的4.24%),規模合計為3368.70億元(占全部金融債存量的1.21%)。其中政策性銀行4只(規模410億元)、全國性銀行1只(規模200億元)、股份行8只(規模1450億元)、城商行50只(規模1071億元)、農商行25只(規模137.70億元)、非銀金融機構8只(100億元)。

      2)目前股份行中有4家銀行有存續綠色金融債(分別為興業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和浙商銀行);城商行中有35家銀行有存續、農商行中有18家銀行有存續;全國性銀行僅1家有存續(交行)、政策性銀行2家(分別為國開行和進出口銀行);非銀金融機構有4家有存續,且均為金融租賃公司,分別為長城國興金融租賃、農銀金融租賃、江蘇金融租賃和華融金融租賃。

      2、非金融企業綠色債券:存量792只、規模合計5738.83億元

      除綠色金融債外,還有一些非金融企業發行的綠色債券,存量為792只、規模合計5738.83億元。具體來看,

      1)發改委管轄的企業債合計136只,存量規模為1599.16億元(占全部企業債存量的7.12%);

      2)證監會管轄的公司債合計224只,存量規模為2024.21億元(占全部公司債存量的2.22%);

      3)銀行間市場管轄的中票和短融合計95只(中票91只),規模合計1060億元(中票1038.50億元)。

      4)另有資產支持證券323只(規模合計為750.66億元),其中銀保監會主管ABS、交易商協會ABN、證監會主管ABS分別有6只、56只和261只,規模分別為21.07億元、277.74億元和451.85億元。

      3、碳中和債屬于綠色債券的一種,目前已發行19

      碳中和債是指募集資金專項用于具有碳減排效益的綠色項目的債務融資工具,需滿足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用途、項目評估與遴選、募集資金管理和存續期信息披露等四大核心要素,屬于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的子品種。

      20212月銀行間市場首次推出碳中和債推出以來,僅一個多月的時間碳中和債便發行了19只(規模合計達到218億元)。其中,銀行間中票7只(合計66億元)、交易所公司債12只(合計152億元)??梢钥闯?,雖然銀行間市場率先推出,但交易所公司債卻上量更快。且從目前發行的主體來看,大多為能源類國企(評級多為AAA),發行利率多在3.30-4%之間。

      cd8e65c6e16781cf56046300df4cc438.jpg

      4、綠色債券的投資人主要有哪些?

      2021112日,交易商協會在其官方微信號上公示了2020年度綠色債券投資人排名(根據投資人參與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的投資程度)??梢钥闯?,全國性銀行中興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和中信銀行排名前五,城商行及農村金融機構中廣州農商行、江蘇銀行、長沙銀行、上海銀行和昆侖銀行位居前五,其它如理財公司等亦有參與。

      a47a425992a3e8f42099d8376930ad7e.jpg

      (二)綠色貸款

      1、整個市場規模約為12萬億左右、占比7%附近

      目前直接融資市場能夠給予綠色金融領域的支持力度明顯不夠,綠色債券規模本身尚不足萬億元,因此綠色信貸仍是綠色金融的主力。截至2020年底,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達到11.95萬億(目前這一數值全球第一位),占全部貸款的比例為6.92%,從數值上看 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中的比例趨勢提升。

      具體從行業來看,目前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主要投放于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等三個領域,也就是所謂的基建與市政以及新興領域。

      9faccec9289ee01aef86e5319e3e8026.jpg

      2、主要銀行的綠色信貸投放規模如何?

      1)從目前綠色信貸的規模情況來看,主要有國有大行為主,貢獻了全部綠色信貸規模的45%以上。其中,工行、建行與農行的綠色信貸規模均超萬億元(約占全部綠色信貸規模的1/3),中行、交行和郵儲銀行亦合計貢獻了全部綠色信貸規模的12%。

      2)股份行中,以興業銀行的綠色信貸規模最高,招行與浦發銀行多在2000億元以上。截至20206月底,興業銀行累計為23214家企業提供綠色金融融資25385億元、余額為11293億元、綠色金融客戶14764家。

      3)城商行中,以江蘇銀行的綠色信貸規模最高(目前已在1000億元左右),南京銀行的表內綠色融資余額亦超過了600億元,而其它諸如杭州銀行、長沙銀行、重慶農商行以及重慶銀行的綠色信貸規模在100-200億元之間。

      5e54e46e0f62ad2a313517481eeaa66a.jpg

      (三)7家銀行成為踐行綠色金融的赤道銀行

      赤道原則是國際通行的項目融資行業標準,提倡金融機構對融資規模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融資項目在環境和社會方面給予審核,也即赤道原則是指赤道銀行在給企業授信時,需要充分考慮并對該授信可能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問題進行評估,若達不到赤道原則,則不給予授信,因此赤道原則本身也是綠色金融理念的具體體現。目前國內共有7家赤道銀行,分別為興業銀行、江蘇銀行、湖州銀行、重慶農商行、綿陽市商業銀行、貴州銀行和重慶銀行。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赤道銀行的綠色信貸投放規模一般會高于其它銀行。

      正是因為“3060”目標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因此金融體系的參與會成為主導,而與綠色金融相關的政策密集發布亦顯得比較容易理解。鼓勵金融機構深度參與綠色金融的邏輯在于,之前工業化過程中所大力推動的城鎮化和市政給銀行帶來了大量的業務機會,目前碳中和過程作為原工業化過程的“反向”工程,同樣也會給金融機構帶來大量業務機會,如果不抓住可能會錯失很多。特別是在方向比較明確的情況下,越早越好,越早越能搶到優質客戶、占據主動地位。

      【完】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电影|黄sei网站有哪些|japanese丰满爆乳|给我一个可以看片的免费

      1. <ol id="6pm22"></ol>

        <track id="6pm22"><em id="6pm22"><del id="6pm22"></del></em></track>
        <legend id="6pm22"><li id="6pm22"></li></legend>

        <span id="6pm22"></span>
        <legend id="6pm22"></legend>